用五個詞概括松江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區委書記盛亞飛這樣描述:轉型發展、城市功能完善、農村自然生態、城鄉協調和諧、百姓收入增長。
、
“我的區縣我的家,我們一起來勾畫”,昨天,盛亞飛走進上海廣播電臺演播室錄制“對話區縣委書記”節目,與來自松江各地區、各領域的50名市民共話未來五年的發展愿景(見右圖)。節目將在今天播出。
松江既有現代化的新城,又有大面積的農田,“城鄉協調發展”當仁不讓成為了本次訪談的主題詞。節目一開場,盛亞飛就這樣回答主持人秦暢關于松江“十二五”亮點的提問:“松江率先探索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讓59萬余人從中受益。”在隨后的“回應市民心愿”環節,城鄉統籌也成為了熱點話題。
家庭農場主孫紅榮和張小弟是該檔節目中為數不多的走進演播室的農民代表。孫紅榮告訴盛亞飛和秦暢,自家家庭農場今年生產的“稻鴨米”只花了兩三個禮拜就銷售一空,一斤米賣到了15.8元,卻還是供不應求。“想問問盛書記,未來幾年我的農場承包規模能不能再大一些?”和孫紅榮一樣,坐在一旁的張小弟對政策的走向同樣十分“敏感”。今年他的土地承包規模已經達到了600畝,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戶”,他最關心的莫過于“十三五”期間對現有的政策會不會有所改動。
盛亞飛回答說,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率高,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松江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理念,未來也必將堅持于此不動搖。松江目前有18萬畝糧田,1000多戶家庭農場,正考慮在“十三五”期間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挑選技術能力更強的農場主承包農田,并逐步擴大他們的承包規模,“屆時,全區家庭農場數量將縮減到500~600戶。”
盛亞飛隨后補充,城市繁榮繁華、宜居樂業,農村自然、生態、寧靜,這才是松江的整體現代化,松江的“十三五”規劃將把城市和鄉村的發展進行統籌考慮。為打造好農村環境,未來五年將重點做好農村地區的三個減量工作,即農村建筑物減量、空置宅基地減量和農村工業點減量。
現場觀眾中,不少都來自于九亭、新橋等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如何緩解困擾日常生活的“城市病”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一名居住于九亭鎮的市民直言不諱,上下班坐地鐵只需20分鐘,而之后坐公交回家的2公里路卻要花上半小時,“以后九亭地區會不會有更好的交通環境?”也有來自新橋鎮的居民表示,莘松路十分擁堵,而嘉閔高架還未完全開通,建設的進程能不能快一些?一名從虹口動遷安置到泗涇大型居住社區的市民則表達出這樣的期許,希望社區公共資源配備能更好一些,社區安全設施建設能更完善一些。
盛亞飛回應,這些地區暴露出的問題正是前期規劃不足的“后遺癥”,沒有規劃的建設就是亂作為。目前九亭地區已經啟動了搶救性規劃,新橋地區也正加快建設基礎設施。目前市級部門也已經充分意識到了九亭區域的交通出行難題,正在醞釀相關的解決方案。從松江整個區域的角度來看,“十三五”期間緩解交通擁堵,松江正在啟動“建、抬、移”三個大型項目:建,即6條總長90公里的有軌電車線路,其中T1、T2線預計兩年后投入使用;抬,即G60高速城區段的抬升,打通南北向的阻隔,將新老城區連成一體;移,即滬杭鐵路的南移工程,為南部發展留出足夠空間。
“在我眼中,現在的松江猶如幾年前的杭州,各類創新創業的活力涌動,松江如何將更多資源吸引到松江,并留在松江?”一名擁有十多萬“粉絲”的微信公眾號“大V”這樣問盛亞飛。盛亞飛說,政府的職能就是為大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漕河涇松江園為代表的3.0園區就是最好的案例,作為上海產業創新的高地,漕河涇松江園實現了超過平均水平10倍以上的土地產出效益,更使得農民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十三五”期間另一個3.0園區亮點就是剛剛開建的“拉斐爾長廊”,26棟樓將組成一條1.5公里長的產業創新帶,吸引大量白領,將成為松江活力元素最多的地方。與此同時,松江還將在人才扶持等方面繼續努力。
另一名自媒體人告訴盛亞飛,在他的公眾號發布的推送中,最受追捧的就是關于松江哪里好玩的話題,有的閱讀量甚至突破10萬次。從滬上之巔到深坑酒店,松江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然而,與之相配套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卻還略顯匱乏,尤其是在上海迪士尼開放后,松江是否會遇到更大的挑戰?盛亞飛回答,與迪士尼不同,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的發展理念是回歸自然與生態,希望吸引更多熱愛自然野趣的市民前來。當然,度假區在功能上還有不足,但松江正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建設一個游客集散中心,屆時旅游功能配套將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松江還將著力在保護生態上做文章,提升沿河沿山林帶建設,多修自行車道,多修步道等休閑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