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莼鱸之思”典故表達思鄉之情,因四鰓鱸的膾美而留下鄉愁記憶。在絕跡多年之后,四鰓鱸借以現代科技重回市民餐桌,每年初冬,四鰓鱸一年一度短暫成熟季,也成為當地節慶之時。以“舌尖上的鄉愁”為主題,第三屆松江四鰓鱸節于上周六在石湖蕩鎮松江鱸園開幕。
追尋自魏晉以來,史籍與文學著述中對松江四鰓鱸的記憶,鄉俗以松江鱸為盛饌,招徠四方賓客。四鰓鱸節開幕前,本報通過微信向粉絲開放了免費品嘗名額,吸引了160余位市民報名。其中,10位幸運市民選中,前往鱸園品鑒松江四鰓鱸的真味。
今年74歲的趙老伯,自幼家住秀野橋附近,作為特邀嘉賓,談及14歲時在橋邊偶然捕撈了10條野生四鰓鱸的記憶,感嘆道:“至今整整60年沒再嘗過,真的很鮮!”75歲的楊老
伯還為松江四鰓鱸帶來了楹聯詩作。
所謂品鑒,對于松江四鰓鱸,通常有餐具八件,以青花瓷器盛裝,瓷器以江西景德鎮產為佳。八件器皿燉盅、湯壺、飯碗、茶杯、調羹、尖頭細筷、筷枕及托盤,相應放置。品魚時,先以純水清口,去除口中殘余,喚醒味蕾;揭蓋聞香,有古人將四鰓鱸的清香與梅花淡雅之氣相類比,看菜式品相,胸鰭展翅,仿若魚在水中翱翔,橘紅色四鰓在盞中最為鮮明;品嘗時,取少量魚湯放于舌尖,輕輕碰觸,鮮香對味蕾的刺激便漫溢開來,頓時生津,用尖頭細筷挑起整片魚肉,宜細品而非大嚼;最耐人尋味的,是四鰓鱸特有碩大肥美的肝臟,掌勺人將其單獨置于湯中,對此,有古詩以“雪松穌膩千絲縷”作形容;品魚之后,將熬煮的魚湯繼續加溫,將米飯倒入燉盅,回品其味。
開幕式上,當地12家酒店被特許授牌,定點推廣松江四鰓鱸專屬的特色菜式,覆蓋松江城區。今后,還將向市中心酒店推廣。
活動中,松江地方史專家王正向來客講述了松江四鰓鱸的經典民俗文化。嘉賓受邀觀看了中國瀕危動物系列“松江鱸”影像片,了解四鰓鱸回歸故土歷程,傾聽專家講解現代科技支持下,四鰓鱸與青蝦混養的新型養殖模式,并參觀了園區松江四鰓鱸科技文化展。
作為科技傳承,復旦大學和松江二中學生代表接受了公司贈送的實驗用魚,學校將開展松江四鰓鱸的科教普及或研究。
按往年慣例,上海四鰓鱸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向上海老年基金會松江分會贈送100尾松江四鰓鱸,以慰問松江百歲老人和抗戰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