泖港大橋從去年底開始啟動拆除重建工程。明年1月底前,新橋主橋樁基施工將全部完成,并計劃在2021年建成竣工。 葉新公路泖港大橋(以下簡稱泖港大橋)是上海第一座大跨徑斜拉橋,被稱為“上海斜拉橋之母”。泖港大橋從去年底開始啟動拆除重建工程。明年1月底前,新橋主橋樁基施工將全部完成,并計劃在2021年建成竣工。 泖港大橋位于松江區泖港鎮東側大泖港之上,建成于1982年,是上海造橋史上第一座大跨徑斜拉橋,也是當時國內跨徑最大的斜拉橋。泖港大橋的建成,為后來同是斜拉橋的南浦大橋積累了寶貴的橋梁設計理念和施工經驗。 經歷幾十年車來車往,原有的泖港大橋逐漸無法滿足水、路交通需求,改建工程也因此提上日程。對于這座保留歷史回憶的老橋,不少橋梁專家都懷有深厚感情。有專家提出,現有橋梁的最大問題是距離水面高度不足,是否可在保留橋梁基礎上,抬升橋面高度滿足通航需要。但老橋經過多年運營,無法承受大規模施工。最終,專家經論證決定拆除老橋,重建新橋,拆除200米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工程在國內尚屬首次。 施工過程中,最大難點是建成后的新橋和老橋距離極近,兩橋主墩距離僅約5米,且新橋建成后,約有2米與現有老橋重疊。項目技術負責人,上海城投航道建設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彭瑋坦言,原有施工計劃是建成新橋后,再拆除老橋,現在由“兩步”改為“三步”:先建設新橋的主體部分,再拆除老橋,最后將重疊位置的新橋建設完成。 老橋橋面上的11對斜拉索給拆除過程帶來不小挑戰。由于斜拉索蘊含張力,貿然拆除很危險,施工隊伍往拉索上安裝了自制的“彈簧夾”,能將拉索上的應力轉移。由于施工地域恰逢黃浦江水源地,在施工橋梁作業面還安裝可移動平臺,防止施工垃圾影響水域整潔。 老橋拆除后,新橋是什么模樣?翻新后的橋梁結構全長1385米,主跨長度225米。橋面總寬度38.5米,布置雙向六車道、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而老橋寬度僅有12米,是老橋的三倍有余,車輛通行能力顯著提升。 外觀力爭“原汁原味”,但不等同于簡單復制。在橋梁設計上,老橋是雙塔雙索面造型,遠看宛如兩面豎琴。新橋沿用平行式斜拉索,改成雙塔中央單索面斜拉橋造型,宛如兩根“擎天柱”矗立,更具現代感。橋塔兩側則保留老橋舊有曲線紋理,凸顯歷史風貌。 建設團隊還通過多種創新手段,賦予新建主橋諸多新的“閃光點”:通過采用球鋼支座和疊層橡膠支座的支承體系,大幅提升了塔梁固接體系斜拉橋的抗震性能;鋼主梁兩側設置后拼裝挑臂,通過時間和空間的錯位實施,巧妙地增加了新老橋的安全距離,減小了相互干擾。 泖港大橋下方,是上海重要的內河航道平申線,也是溝通浙江和上海的重要省際通道。2015年起,平申線正式啟動整治工程,按IV級航道標準改造,包括航道疏浚、新建(加固)護岸、新建13.8公里防汛通道、36座支流河流、綠化和交通等輔助配套設施。由于原有的泖港大橋距離水面距離過低,影響通航,此次大橋的拆除重建工程也是為了配合航道整治進行。 改建完成后,新橋距離水面高度將完全滿足IV級航道的通航需要,提升航道運輸能力,使整個平申線航道成為浙滬之間的一條水上高速通道,對支撐上海市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改善黃浦江上游地區交通條件、環境質量和防洪除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