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區去完成。方松街道作為一個建成區,下轄32個居委會、67個住宅小區,不到1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上,常住人口超14萬人。如何下足“針”功夫,找出社區治理最優解、讓城市更宜居是街道面臨的挑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近年來,方松街道堅持黨建“打頭陣”、制度“聚人心”,充分激發居民自治熱情,逐步探索出一條“多方參與、責權明確、有效協同、運轉高效”的方松社區治理新路徑。
加強黨建引領
筑牢治理“橋頭堡”
“去年疫情期間,幸好有社區幫忙解決父親就醫問題。”在寧波工作的上海市民錢小虎回憶稱,“我的父親錢樹德居住在方松街道德邑小城,因患腎病需要定期血透,但我和妹妹都不在上海。”正當錢樹德焦急萬分的時候,接到了德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先明的電話。“社區給我安排了黨員李光華提供幫助,還安排了車輛,讓我別擔心。”錢樹德說。
居民急需就醫配藥,我來接送;老人獨居在家,我來關愛;大批快遞不斷涌來,我來分發……在“疫情大考”面前,黨員成了社區治理的“橋頭堡”、居民的“主心骨”。“打贏大上海保衛戰期間,方松街道有6000多名黨員志愿者攜手戰疫,筑起了疫情‘防護墻’、打通了群眾‘辦事路’、構建了服務‘支撐點’,贏得了社區居民們的信任。”方松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主任葛虹表示。
調動共治熱情
爭做治理“主人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面對紛繁復雜的社區治理事項,方松街道匯聚多元主體,握指成拳,一道推進社區綜合治理。
“有了電梯,進出方便多了,以往去超市都不敢多買東西,買多了拎到樓上都費勁。”家住賽杰苑小區的夏金梅指著新加裝的電梯笑著說。
成功加梯并非依靠居委會來“拍板”,而是居民說了算。“我們走訪發現,5、6層居民有明顯需求,4層有需求,但不強烈,3樓及以下是協調的‘難點’。”昌鑫花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峰介紹,他們讓居民牽線做鄰居思想工作,對于政府補貼、房屋安全問題等顧慮,則邀請區、街道職能部門相關人員現場答疑。有了“鄰里情”的橋梁,加梯不僅開工順利,還提前形成了“電費輪流出、保潔輪流做”的后續電梯管養機制。
除了調動居民的社區治理積極性,方松街道還發動社會組織的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圍繞‘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居民’搭建社區協商議事平臺、匯集居民需求、整合社區資源,形成協同共治機制。”方松街道自治辦主任朱湘表示,轄區內社會組織數量已經發展到近200家,服務領域涉及為老助困、社區綜合服務、青少年服務等,成功打造了“社區+商圈”“社區+景區”“社區+鄰里中心”等方松“社區+”治理模式。
嚴格建章立制
撐起治理“硬保障”
“這樣修剪樹木是不是過度了?”2月17日,在泰晤士小鎮,街道職能部門、社區、居民三方參與的聯席會議上,肯辛頓小區居民對樹木修剪提出了疑問。“這是其他地方的修剪照片,你們比對一下,看看我們修剪得是否合理,我們也來聽聽居民們的意見和建議。”方松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相關工作人員現場回復說。
“我們每兩周開一次聯席會議,邀請公安、綠化等相關職能部門和小區業委會、物業一起參會,社區問題大家共商共議共決。”泰晤士小鎮居民區黨支部副書記、社區服務站站長姚麗麗表示。
此外,街道居民還可在“家門口”享受行政爭議方面的解答、指引等服務。去年,全區首家行政復議基層受理服務點在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設立,打通行政復議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街道居民就行政爭議提起申請后,我們及時提供法律咨詢等服務,全力將行政爭議化早化小。”方松司法所相關負責人表示。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