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當哐當”,一節節綠皮火車沿著滬杭甬鐵路緩緩駛過,古老的鐵路橋下是阡陌農田,農田的盡頭則是一幢幢白墻黛瓦的江南小屋,點綴著一幅幅彩色墻繪……這里,就是獲評“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的魯星村,一個集古韻和現代于一體的田園村落。
魯星村位于松江區西南的新浜鎮,早在收獲“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的殊榮前,就已經將不少榮譽收入囊中,包括“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衛生村”“上海市健康村”“上海市美好家園示范村”等。一幅“村莊環境靚、生態環境清、村域產業精、歷史傳承美、文化氛圍濃”的鄉村和美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人居環境“煥新顏”
“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2021年來魯星村甪釣灣老街選址創業的吳建東稱,“我親眼見證了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如今,在村委會和村民共同努力下,老街地面鋪上了整齊的青石磚,兩側宅子的門頭也掛上了“小木牌”,上面注明了房主姓氏、建造年代和居住情況等信息,方便村委會統一管理的同時,也能讓前來參觀的游客了解古鎮的建筑歷史。
美麗鄉村的建設離不開對各種“亂象”的整治。為打造更為宜居的村落,魯星村開展了沿路、沿河、公益林及塑料垃圾專項整治行動,發動村民積極參與環境治理,確保田間地頭、沿路沿河整潔干凈,無違法搭建。同時,聯合第三方建立村莊環境長效保潔和衛生戶廁跟蹤維護機制,不斷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此外,村黨總支還組織黨員和村民志愿者成立“自管辦”,對危舊農房和“飛線”等問題巡查整改,村民也紛紛將宅邊菜地改造成精致的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
魯星村黨總支副書記杜仁鳴介紹,自從村里加大力度改造道路、修繕危舊農房后,不少曾經搬離本村、居住到新浜鎮上或松江城區的村民都“回心轉意”了。“目前至少有三戶搬回來了,而且他們也會自發裝修老宅,還有的村民把閑置房屋租出去,也能收不少租金。”杜仁鳴告訴記者。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近年來,魯星村開始嘗試構建“種養循環、畜種結合”的農業產業結構。在立足于耕地面積廣袤、水稻種植業歷史悠久的基礎上,村里引進了漁浪專業合作社,村內145畝大閘蟹養殖基地帶動了近40戶村民就業增收,本村出產的“泖湖·黃浦江大閘蟹”獲評全國河蟹大賽“金蟹獎”,已經成了村里的一塊“金字招牌”。此外,村委會還在甪釣灣引入了網紅餐飲店“三當菜八大碗”。多種產業齊頭并進,魯星村逐步形成了“稻米香、河蟹肥、農家樂”的產業格局。
“2023年4月以來,我們這里的游覽量至少有1萬人次。”杜仁鳴提到甪釣灣的旅游情況時說。經過多年的探索,魯星村找準了“紅色、歷史、農耕”作為文化核心,串聯村內歷史文化古跡,打造了“鐵道憶崢嶸”“老街念鄉愁”和“牡丹笑靨開”等三大游覽主題,逐步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旅品牌。
隨著村里產業的不斷興旺,村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想要金和銀,就到‘梅花井’去尋。”今年75歲的村民富阿方用方言說著朗朗上口的當地俗語,解釋著魯星村“梅花井”的美好寓意。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家里九口人擠在不到60平方米的土房里,幾十年過去了,原來的“蝸居”已經煥然一新,每年還能收1.2萬元租金,F在,老兩口住上了176平方米的“大別墅”,每周末孩子都會回家看望,他們真正過上了期盼已久的“好日子”。
示范帶動和美鄉風“新氣象”
走進甪釣灣老街,一塊刻有“積分超市”四個字的牌匾引人注目,超市里的木架上擺放著洗衣液、洗發水和食用油等,這是魯星村全域實行“家庭積分制”之后新增的“寶地”。杜仁鳴介紹,村里制定了多項管理細則,將平安建設、鄉風文明、人居環境、志愿服務等村級事務,量化納入積分考核,設計“加減分清單”,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村民自治有了長足發展后,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也被提上了日程。為此,村里成立了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和環境理事會,鼓勵村民主動簽訂承諾書,組織志愿者上門普及衛健知識等。“現在遇到白事,基本沒人請‘喪事樂隊’敲鑼打鼓了。”杜仁鳴告訴記者。
要打造和美鄉村,精神建設也不能落下!稇鹕虾!贰51號兵站》《狼牙山五壯士》……這些耳熟能詳的老電影膠卷整齊地碼放在“影房”里。“之后我會邀請村民每個月來這里看一場老電影,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吳建東告訴記者。此外,茶館課堂、社戲草臺等文化活動也深受村民的喜愛。
記者離開魯星村時,富阿方站在自家門前,身后的門梁上貼有“闔家歡樂”字樣的春聯,身前是綠油油的菜園,遠處的灣良涇兩側水杉成排、蘆葦成群,這是魯星村村民的生活縮影,也是“梅花井”美好寓意的現實呈現。如今的魯星村,有青山綠水,有金山銀山……原鄉人、新鄉人、歸鄉人都在這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